在一片濕漉漉的暑熱中,不知不覺間就迎來了處暑時節。 “處”含有躲藏、終止的意思,顧名思義,處暑表明暑天將近結束。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,所以稱“暑氣至此而止矣”。
雖說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,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,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,這也提醒人們,是時候開始秋季養生了。
“多事之秋”先調睡眠
秋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,常出現“秋季無寒暑,一雨便成冬”的氣候。此時,若稍有不慎,就很容易傷風感冒,許多舊病也易復發,故被稱為“多事之秋”。醫學專家告誡人們:如果不注意養生保健,就會患多種疾病,影響身體健康。
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,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。平時要早臥早起,早臥以順應陽氣收斂,早起,使肺氣得以舒展。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,早睡早起是眾所周知的。但歷代醫家和養生家對睡眠養生的重視就很少有人通曉,其實,科學的攝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規律及方法。近代研究表明,秋天適當早起,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;起床前適當懶床幾分鐘,舒展活動一下全身,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。這類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率極高,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,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在腦血管的流動速度變慢,血栓容易形成之故。
現代醫學研究將睡眠分為4期:1、入睡期,2、淺睡期,3、中等深度睡眠期,4、深度睡眠期。當你進入1期和2期時是在朦朧狀態,易被喚醒,3期與4期則處於熟睡狀態,一般地說熟睡時不易被叫醒。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,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。沒有正常的睡眠,就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。如果能正常地進入睡眠4期,你的大腦將能得到很好的休息,保證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狀態,也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。
秋風秋雨不要秋愁
隨著天氣漸漸轉涼、日照減少、樹木開始葉黃枯落,常會在一些人心中引起淒涼悲傷之感,也易產生憂鬱、煩躁等情緒變化。這是因為在人的大腦底部,有一個叫松果體的腺體,能分泌一種“褪黑激素”,這種激素能誘人入睡,使人意志消沉,抑鬱不樂。充足的陽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。但入秋之後,光照時間減少,特別是碰到陰雨連綿時,松果體分泌
褪黑激素相對增多,甲狀腺素、腎上腺素的分泌就會受到抑制,人體細胞就會“怠工而偷懶”,人的情緒也就低沉消極,精神萎靡不振。
怎樣防止秋愁呢?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,在晴朗的日子裡,應多做戶外活動,接受陽光的沐浴。其次,要適當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,如牛奶、雞蛋、豬肉、羊肉和豆類等,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腦產生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,以消除抑鬱情緒。因此,秋季養生要培養樂觀情緒,保持神誌安寧,以避肅殺之氣,收斂神氣。此時,外出旅遊或登高望遠,可使人心曠神怡,是調節不良情緒的良劑。平時應注意保持樂觀情緒,經常到空氣新鮮的地方去散步,吐故納新,以收斂“神氣”,使肺氣不受燥邪的侵害。
調整飲食防止秋燥
這幾天,雖然空氣還是比較濕潤,但陳女士已經開始覺得嘴唇有點乾了,即使喝水也不感到滋潤;鼻腔也有乾燥感……專家提醒,這些症狀都是秋燥症的表現。
現代醫學認為,秋燥與內分泌失調、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有關。中醫認為,燥是無形之邪,體質陰虛、氣虛的人,容易產生虛熱,熱易傷津。秋燥症主要靠預防,首先宜多喝水、粥、豆漿,多吃些蘿蔔、蓮藕、荸薺、梨等潤肺生津、養陰清燥的食物。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、止咳化痰、清熱降火、潤肺去燥等功能,很適宜有內熱,出現肺熱咳嗽、咽乾喉痛、大便乾結的人食用。秋季要盡量少食或不食辣椒、蔥、薑、蒜、胡椒等燥熱之品,少吃油炸、肥膩食物,以防加重秋燥症狀。
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,秋燥易傷肺,可適當食用如芝麻、蜂蜜、百合、杏仁、乳品等柔潤食品,可以益胃生津,有益健康。同時可適當多食一些酸味果蔬,食酸以收之。
中醫認為,人體經夏日發洩之後,體質和適應能力均較差,此時可以通過調節飲食來補充人體之不足,根據“燥則潤之”的原則,秋季應多吃水果和蔬菜。 “早飯一碗粥,晚飯一碗湯”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大魚大肉等易生火的食物盡量少吃,應以清淡為主,故秋季食物宜平補、清補,不宜大補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