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/商周出版】「人有不為也,而後可以有為。」――孟子
一旦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,下一階段就可以開始了。為了選定一個選項──只能一個選項,該做的你都做了。你覺得很開心,因為你做到了。你很果決!然而,我不會誠心地恭喜你,而是要給你一個忠告:你還沒脫離險境。因為,這個世界會不斷想方設法要說服你,你選錯了。每天,你都會遭受各種廣告、貼文、通知、文章、對話或其他資訊來源的轟炸,企圖讓你不專注於最優先的事情上。非常令人無法招架。
我在書寫這段文字時,也一直在努力克制閱讀新聞、查看簡訊、瀏覽推特或回覆WhatsApp剛跳出來的訊息的衝動。你在閱讀這段文字時,你也面臨同樣的外在刺激轟炸。向誘惑臣服、短暫休息一下,雖然可能可以讓你得知一些潛在的資訊、喚醒潛在的興趣或者啟發未來的行動,但更有可能產生的結果是,這些資訊都會造成你的恐懼症。你的決定原本看起來十分肯定、理由充分,現在卻突然顯得魯莽。你突然感到一陣猶疑。你是不是應該再次回顧所有的選項?雖然先前努力了這麼久,現在猶豫不決又再次企圖蒙蔽你的直覺,將你一把拖回奪取清晰思緒的爭奪戰中。
一旦選擇了真正想要的東西之後,你一定要找到力量錯過其他所有的選項。在一個不斷試圖喚起FOMO和FOBO、打破你所有努力的世界裡,這就是能讓你開枝展葉的預防措施。只要學會錯過,就能專注在重要的事物上。想要成功阻隔外界噪音,可以做兩件事:一、在行為上做出可管控的改變;二、運用科技。這兩件事都是你完全可以控制的,能幫你專注。
一、 在行為上做出可管控的改變:你要消除一些日常阻礙,讓它們不會妨礙你堅守已經決定採取的行動方針。你要管控好所有可能使你迷途的因子,包括無限制的資訊取得管道、參照焦慮、選擇過剩和自戀心理。你要在自己的舉止和心態上做出實用的轉變,改變過去的思考和行為模式。話雖如此,採取一個在現代世界無法永續或不實際的策略,是沒有意義的。沒有人叫你成為隱士。本書提出的每一個解決方案都有考量到我們是生活在數位的世界,因此教的是如何控制、而非消弭科技,以達成目標。
二、 運用科技:你也要小心而理智地思考如何運用科技。在某些情況下,你必須消除或減弱科技製造的干擾。例如,你可以禁止房內出現任何電子設備、從裝置裡刪除某些app,或是排定每日的勿擾時段;在其他的一些情況下,你可以好好使用數位工具,讓你更充分地利用時間,或是改變某個時段的目標。市面上有很多新的科技與app──例如冥想app或數位身心健康工具──可幫助你不受干擾、提升自我意識、找回焦點所在。這些做法和策略可以讓你在這個令人難以招架的世界中找到專注。
爭奪你自我意識的史詩戰役
科技能夠喚起並維持FOMO與FOBO,這是很清楚明白的一件事。持續不斷的網路連接、網路導致的資訊過剩以及社群網站的存在,重新塑造了你生活的方式、經營事業的方式,以及跟FOMO人和FOBO人同胞相處的方式。就算你成功做出決定,投入某個行動方針,外在刺激依然存在。這些刺激會提醒你,你錯過了什麼,並提供許多可能會更好的替代選項。網路雖然是這些變化的傳播管道,但是大部分的責任仍落在那些公司行號身上,因為是他們的產品決定了你如何周遊線上世界。今天,頂尖的科技公司獲得了至高的權力、影響力和價值,這麼說絕對不是誇大。Apple、Alphabet(Google的母公司)、亞馬遜、騰訊、阿里巴巴和臉書現在常常名列世界十大最有價值的公司。他們之所以能榮登前十名,是因為採取了這樣的商業模式:設計出利用人類心理學的科技產品,獨佔我們的注意力,接著賣給廣告商。
這些公司會成功,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,他們創造的產品會慢慢侵入你的日常活動和意識,直到你沒有它們就活不下去。這些產品被刻意設計成不可或缺的東西。仔細想想,手機鬧鈴就像特洛伊木馬,因為它是人們開始把手機帶進臥室的原因之一。因為這個看似無害的舉動,人們開始會半夜收信件、看新聞、傳簡訊。你要說這些功能是習慣養成工具或是令人上癮的東西都可以,總之它們會讓你長時間盯著螢幕。
網路剛問世時,大部分的人都被這些又新、又酷且大都是免費的產品給迷得暈頭轉向,不會去擔心網路的長期效應。數位工具會施魔法,確保拿起手機的人都會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選擇豐富的環境之中。然而,近年來,風向已經變了。人們發現自己變得過於依賴行動裝置,開始在生理、心理和情感方面付出代價。
科技大老也知道這一點。在二〇一八年五月,Google執行長桑德爾‧皮查伊(Sundar Pichai)在這間公司的開發者年會Google I/O上發表演說,宣告Google為了向前邁進,會將「數位身心健康」的概念融入產品之中。他明確地表示,Google在煽動集體FOMO這件事上責無旁貸:
根據我們研究,我們知道人們感覺被自己的裝置綁住了……立刻回應收到的訊息,形成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。人們因為想跟上所有的資訊而感到焦慮。他們罹患了FOMO──錯失恐懼症。我們認為,我們應該還有進步空間。
接著,皮查伊宣布,有一個新的心態將出現在Google的每一個平台。這個心態會化身為各種工具,監測你的上網時間、分析你的行為、幫助你了解自己的習慣,讓你可以成功關掉手機。短短幾週後,Apple也宣布他們的數位身心健康功能,包括進階版的勿擾模式、通知設定的改變、裝置使用時間報告。這些工具雖然都是要解決FOMO的問題,但是科技其實也很會煽動FOBO。畢竟,過多的資訊及大量的選擇正是FOBO的兩大驅力,也是大多數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核心內涵。因此,Google和Apple雖然尚未提及FOBO,但我預期他們之後就會這麼做了。
Apple和Google雖然決定提供一些工具讓你可以管理自己與產品的互動關係,但他們仍持續創造出高度令人上癮的數位產品。臉書、Pinterest、LinkedIn等數千家形形色色、規模有大有小的公司,也都在這樣做,試圖分一點(或很多)你的腦容量。如果你希望毫髮無傷地逃離這場爭奪你注意力的戰爭,我要告訴你一件壞消息。這些公司加入了一場持久的史詩戰役,就是為了讓你繼續用他們的產品。他們手上握有人工智慧、預測分析、病毒行銷等武器,全都是設計來擊敗你,獨佔你越來越多的腦容量。這就好比一場刀戰中,對方突然亮出一把、甚至很多把槍一樣,你根本沒勝算。
這些公司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。所以,不意外的是,設計這些產品的人自己也很擔心所謂的螢幕時間會影響家庭關係。最恰當的例子:越來越多科技業高層會對自己的孩子施行嚴格的無螢幕政策,有些人還會要求保母簽署嚴苛的契約,禁止他們在孩子周遭使用行動裝置3。在矽谷,局面相當失控,有一些自認科技正義使者的人還會監視照護者。這些正義魔人會拍下保母在公共場所使用裝置的照片,接著張貼在當地的育兒公告欄上。這種瘋狂的行為明明白白地告訴你,矽谷人是怎麼想那些產品的健康效果的。如果廚師不敢吃自己煮的食物,還是換間餐廳吧!
社群網站和資訊過載的負面效果變得顯而易見,反彈便開始了。產業領袖呼籲各個公司應該要重新思考人們目前的連結方式。在二〇一八年於達佛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,Salesforce的執行長馬克‧貝尼奧夫(Marc Benioff)甚至建議政府應該「要像管制香煙產業」一樣管制社群網站4。因此,在沒有法令規範的情況下,科技業決定自己規範自己。當一個產業成為自己的保母時,心中當然會有一套特定的目標和動機。如果你以善意的眼光看待這些努力,你會相信這些公司未來的競爭優勢,將取決於他們是否能夠有效維護消費者的身心健康;如果你是個陰謀論者,就會發現這些努力其實只是利用數位健康做為品牌工具的手段罷了。
留言列表